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关注pg电子:一丝一缕织就产业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4-05-20    浏览次数:162
        5月20日,《人民日报》要闻2版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背靠纺织重镇——一丝一缕织就产业新图景》为题,报道了由pg电子控股集团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文章从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完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三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应用快速迭代。
        以下为报道全文:
        一双看似普通的手套,轻薄柔软,却能够承受机械切割的剧烈冲击;回收的矿泉水瓶经过粉碎、造粒、熔融等工序,可以制造成端庄优雅的礼服;废弃的医用防护口罩在自然环境中能被生物降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整个过程零污染……走进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各种“本领”非凡的纤维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盛泽镇是全球纺织行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各类纺织品年产量超130亿米,拥有“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背靠这座纺织重镇,pg电子控股集团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新材料领域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聚焦行业需求 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用涤纶纤维进行编织造型,再涂上特定动物胶原,便可造出人工血管。一直以来,人工血管高度依赖进口,价格贵且被限量供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及其团队长期研发攻关,但因缺少符合要求的纤维丝,导致项目难以更进一步。
        一次受邀来创新中心参加学术交流会,徐卫林谈起研发中遇到的这一困难。“或许我们可以帮忙。”创新中心董事长梅锋当场提议,创新中心围绕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功能纤维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正待链接产业、投入应用。
        2022年5月,创新中心召集研发人员进行技术攻关,聚酰胺纤维实验室副主任陆一神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最大难题是让纤维实现‘无锑化’。”据介绍,聚酯纤维材料聚合反应大都以锑氧化物为催化剂,出于健康考虑,不适用于人体植入。
        为从千百种化学物质中找到一种与人体相容性最高的催化剂,研发人员夜以继日、反复实验。新型催化剂开发验证、通过产业化推广推动建立纤维绿色制造新模式……一个个难题被攻克,创新中心造出适用于人工血管的纤维丝。
        “无锑纤维”只是成果之一。成立4年多,创新中心上百名研发人员紧密合作,持续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接下来,我们将从国家战略布局出发,汇聚更多创新资源,瞄准新原理、新工艺、新技术,补短板、锻长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梅锋说。
        搭建研发平台 完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
        传统工艺纺出的纤维丝,通常是乳白色,织成面料后要进行印染,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项目负责人刘庆备带领团队,尝试走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制备“先天”带有各种颜色的共聚着色间位芳纶。
        一大早,实验室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场共聚着色的实验正在进行。刘庆备时而给容器加料搅拌,时而按动设备按钮,紧盯屏幕上的数据变动,不时用笔记录。
        刘庆备此前在一家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在共聚着色领域做了十几年研究,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发色基团难找,实验设备要求高,制备工艺严苛,难题一大堆。”刘庆备说,到创新中心才1年多,团队研究就取得很大进展。
        “以前搞技术攻关只能靠一己之力,势单力薄。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股东单位集聚十几家领军企业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了创新中心联盟,在人才、资金、设备和行业资源等方面都有充分保障,创造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刘庆备说。
        梅锋介绍,创新中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不仅汇集了一批院士、专家、学科带头人等,建设了高分子合成实验室、纺丝成型实验室、纳米纤维实验室等,还搭建了中试基地、先进功能纤维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平台。
        创新中心为刘庆备组建了一个9人项目团队;动用资源,四处寻访发色基团;还投入数百万元搭建起一条中试线,进行产品验证……
        创新供给充足,刘庆备团队从实验室出小样,到产品在中试线上试生产,整个过程不到一年。“用不了多久,共聚着色芳纶就可以量产了。”刘庆备说。
        服务产业发展 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方向。
        成立以来,创新中心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牵头承担省级、市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各1项,自研项目20项。但在梅锋看来,这还远远不够: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水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承接着清华大学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在纳米纤维等领域的产业化上取得了很多突破,可以将纳米纤维丝的直径做到60纳米以下。
        虽然在技术方面有优势,但企业也面临很多“成长的烦恼”:成立时间不久,所在地缺乏产业链配套,发展并不顺畅。“我们有技术,但不了解市场需求,缺乏行业资源。一些产品生产出来,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水木新材料公司董事长母敏说。
        为了走出发展困境,水木新材料公司找到创新中心。2023年3月,双方决定深度合作。“创新中心股东涵盖了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且所在地盛泽是纺织重镇,市场广阔。”母敏说。
很快,水木新材料公司将3条生产线搬到了盛泽,与创新中心共同成立研发项目小组,在一个办公室里协同研发。目前,双方正合作开展新项目,专注防水透湿面料、高端空气过滤材料、增韧材料、医用美妆等方面的研发生产销售。
        “我们准备先期投入5亿元,有创新中心的助力,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母敏说。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带动产业链不断升级,是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盛泽镇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周玺表示,要充分培育和挖掘创新“源动力”,加强创新中心与企业的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江苏省新材料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万亿元。聚焦新材料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攻关方向,江苏强链补链延链,构建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人民日报》编辑手记
        抗蠕工业丝,用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施工;复材增韧网纱,可用于航空航天……在江苏盛泽这座有千年历史的纺织小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长”出各式新材料,在大国重器上屡获应用。
        占地仅150平方公里的盛泽镇,不仅有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平均每平方公里还有超过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传统纺织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如何搭建起桥梁?科技创新是关键。
        搭建平台对接供需。从单打独斗难以成势,到借助平台短期突破,创新中心努力集聚覆盖全链条的创新生态,让企业找人、找资金、找上下游、找市场、找创新政策都更加轻松。龙头企业牵头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供需有效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从无到有的突破,需要上下游产业配套协同推进、中大小企业融通创新。企业离市场一线更近,更了解市场需求。由企业牵头创建的创新中心,直面新材料产业研究先行、成果转化、产用衔接“三难”,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从而推动新材料应用快速迭代。
友情链接: 东方pg电子 pg电子石化 招投标平台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纺织科技示范园区     苏ICP备10030695号 技术支持:浩维网络

苏公网安备 32050902101417号

友情链接: